磷化的概述
紧固件在含有磷酸盐的溶液中,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和电化学的反应,表面上生成一层难溶于水的磷酸盐保护膜的过程称为钢的磷化。磷化后生成的膜的颜色随着钢材中碳含量不同而改变。低碳钢、中碳钢呈灰白色;高碳钢及渗碳产品呈黑色。由于这种膜有较多的细孔,经填充,浸油以及涂漆,他在大气中**具有了较好的抗腐蚀能力、润滑性能和良好的绝缘性能。
磷化的分类
1、按磷化处理温度分类
(1)高温型
80—98℃处理时间为10-20分钟,形成磷化膜厚达10-30g/m2,溶液游离酸度与总酸度的比值为1:(7-8)
优点:膜抗蚀力强,结合力好。
缺点:加温时间长,溶液挥发量大,能耗大,磷化沉积多,游离酸度不稳定,结晶粗细不均匀,已较少应用。
(2)中温型
50-75℃,处理时间5-15分钟,磷化膜厚度为1-7 g/m2,溶液游离酸度与总酸度的比值为1:(10-15)
优点:游离酸度稳定,易掌握,磷化时间短,生产效率高,耐蚀性与高温磷化膜基本相同,应用较多。
(3)低温型
30-50℃ 节省能源,使用方便。
(4)常温型
10-40℃ 常(低)温磷化(除加氧化剂外,还加促进剂),时间10-40分钟,溶液游离酸度与总酸度比值为1:(20-30),膜厚为0.2-7g/m2。
优点:不需加热,药品消耗少,溶液稳定。
缺点:处理时间长,溶液配制较繁。
值得注意的是,温度会影响磷化的表面处理,温度越高,磷化层越厚,结晶越粗糙;温度越低,磷化层越薄,结晶越细。温度不宜过高,否则Fe2+易被氧化成Fe3+,加大沉淀物量,溶液不稳定。
2、按磷化处理方法分类
(1)化学磷化
将工件浸入磷化液中,依靠化学反应来实现磷化,应用广泛。
(2)电化学磷化
在磷化液中,工件接正极,钢铁接负极进行磷化。
3、按磷化膜质量分类
(1)重量级(厚膜磷化) 膜重7.5 g/m2以上。
(2)次重量级(中膜磷化)膜重4.6-7.5 g/m2。
(3)轻量级(薄膜化膜)膜重1.1-4.5 g/m2。
(4)次轻量级(特薄膜磷化)膜重0.2-1.0 g/m2。
4、按施工方法分类
(1)浸渍磷化
适用于高、中、低温磷化 特点:设备简单,仅需加热槽和相应加热设备,**用不锈钢或橡胶衬里的槽子,不锈钢加热管道应放在槽两侧。
(2)喷淋磷化
适用于中、低温磷化工艺,可处理大面积工件,如汽车、冰箱、洗衣机壳体。特点:处理时间短,成膜反应速度快,生产效率高,且这种方法获得的磷化膜结晶致密、均匀、膜薄、耐蚀性好。
(3)刷涂磷化
上述两种方法无法实施时,采用本法,在常温下操作,易涂刷,可除锈蚀,磷化后工件自然干燥,防锈性能好,但磷化效果不如前两种。
5、按磷化液成分分类
(1)锌系磷化——广泛应用于涂漆钱打底、防腐蚀和冷加工减摩润滑。
(2)锌钙系磷化——应用于涂装前打底及防腐蚀。
(3)铁系磷化——应用于防腐蚀以及冷加工减摩润滑。
(4)锰系磷化——广泛应用于防腐蚀及冷加工减摩润滑。
(5)复合磷化 磷化液由锌、铁、钙、镍、锰等元素组成。
磷化膜的组成
工艺路线分类
正常产品工艺
自检→化学除油→酸洗→水洗→黑化→水洗→磷化→水洗→封闭→水洗→老化→吹干→浸油→甩干→自检
12.9级以及特殊材质产品工艺
自检→抛丸→黑化→水洗→磷化→水洗→封闭→水洗→老化→吹干→浸油→甩干→自检
磷化膜质量检验
肉眼观察磷化膜应是均匀、连续、致密的晶体结构。表面不应有未磷化的残余空白或绣渍。由于前处理的方法及效果的不同,允许出现色泽不一的磷化膜,但不允许出现褐色。按GB/T 11376-2020中规定,锌系、锌钙系、锰系磷化膜应均匀覆盖在金属表面,无白色残渣、无腐蚀产物或指纹。
(1) 浸入法
将磷化后的样板浸入3%的氯化钠溶液中,经两小时后取出,表面无锈渍为合格。出现锈渍时间越长,说明磷化膜的耐蚀性越好。
(2)点滴法
室温下,将蓝色试剂滴在磷化膜上,观察其变色时间。磷化膜厚度不同,变色时间不同。厚膜>5分钟,中等膜 >2分钟,薄膜>1分钟。
磷化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
一、磷化时间长,不成膜或掉膜
二、磷化膜结晶粗、多孔
三、磷化膜不均匀、发花
注:依照GB/T 11376-2020标准,热处理温度超过120℃会破坏磷化膜,不推荐磷化后热处理。
以上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。